構建數字麗達,細節決定成敗
隨著數字化浪潮的涌來,零售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已成為行業的大勢所趨。而對于青島麗達集團而言,作為一家跨區域、多業態、綜合性的區域龍頭企業,一方面堅持以連鎖超市、百貨為主業,積極推進向購物中心、精品超市、社區生鮮的轉型發展。另一方面加強企業數字化的全面轉型,在通過全渠道的建設為顧客提供一致性的購物體驗的同時,加強線上線下之間的聯動,全面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,降低成本。另外,通過業務的移動化,實現數據驅動業務模式下的任務分配、任務接收、任務作業、任務完成的管理閉環。從而大幅度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率以及對線上業務的履約能力。
● 消費者選擇越來越多,訂單碎片化越來越嚴重,需求預測越來越難;
● 日趨多元的營銷促銷手段增加了銷量的波動性和不可預測程度;
● 為了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,引入品項越來越多,人工管控難度不斷增大;
● 暢銷品缺貨、滯銷品高庫存問題并行;
● 節假日、特殊期間,商品需求集中,需求量大、時間短,配送壓力非常大;
● 門店補貨人員經驗參差不齊,人工經驗難以標準化、數字化;
● 線上、線下多渠道零售需要快速識別分析不同數據,保證不同渠道的銷售需求;
● …
增強內功的修煉,夯實數字化管理基礎
自動補貨系統正是解決此問題的智能化管理方案,方案全面考慮門店商圈特點、銷售周期、定價策略、天氣、節假日等外部環境因素,根據商品類別構建了不同精度的補貨預測模型,以此來更有效的規劃采購計劃、更快速的反應市場變化,迎合顧客需求。基于此,麗達團隊權衡兼顧,決定將自動補貨方案引入企業,同樣團隊意識到方案的落地絕非一蹴而就,而是存在著諸多挑戰和付出。迎難而上,管理團隊按照"全局思考,謹慎試點,迅速推廣"的原則,將實施計劃分為準備、試點、推廣進行實施。
step 1
企業準備
項目團隊由高層掛帥,選擇一家門店的酒水飲料品類做小范圍試點,并指定總部采購、門店營運、總部信息等職能條線的骨干人員組成試點小組,明確各崗位分工:
總部副總:負責自動補貨項目的計劃,協調各部門執行,檢查整個項目執行。
信息部經理:對自動補貨項目提供技術支持、自動補貨數據分析、優化思路。
采購經理:負責統一協調相關商品流程、訂貨流程、供應商相關事宜。
采購規采:負責供應商、商品補貨參數、完善補貨訂貨流程。
采購品采:負責完善商品引入、汰換流程,商品經營狀態變更流程。
門店店長:負責監督自動補貨相關門店工作。
自動補貨模型的本質離不開三個原則:銷售預測賣多少?需要補多少貨?何時補貨?銷售預測受多重因素影響,一直是備受行業關注的難點,除了考慮門店業態、商圈定位、商品品類等內部因素,同時還要關注季節性商品、節假日、天氣等外部因素。此外商品的安全庫存、門店的陳列計劃、供應商送貨的履約能力都要統籌規劃。
step 2
試點運行
確定補貨模型,完善系統內的相關參數后,開啟試點品類的自動補貨,信息系統在日結時自動生成補貨數據,第二日早上門店課長核查補貨數據,為了保證補貨數據的合理性,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種方式進行數據核對:
經驗對比:補貨人員依據系統提供的計算日志、歷史銷售、季節性等核心因素,人為判斷補貨決策是否合理。
異常分析:每日計算高庫存、暢滯銷分析(圖1)等異常指標,報警需要關注的異常商品,輔助補貨人員迅速決策。
考核分析: 通過對供應商商品到貨率、及時率分析驗證供應商的履約能力是否達標。
補貨失敗、補貨量過高都是自動補貨實施過程中的常見問題,試點小組對5天的自動補貨數據進行了統計。
1.門店根據試點品類經營品項、近5天門店自動補貨改0明細結合品類經營品項模板,找到不經營的品項,提報品采;
2.品采根據門店提交的明細對門店不經營品項鎖碼;
3.門店嚴格執行新品流程,對于試銷期品項、過季品項、淘汰品項,門店要及時聯系品采修改商品進貨狀態。
1.采購規采人員對供應商的交貨期、訂貨周期、安全庫存日進行修訂;
2.門店梳理經營品項中,不適合本店經營的包裝含量,提交修訂明細。
存在人工制作尚未審核的補貨單,采購規采優化日常補貨流程,一方面加強門店自動補貨的流程學習。另一方面通過檢查考核機制,增強員工對自動補貨的主動性。檢查供應商訂貨日是否維護正確、合理,對于缺貨商品可以進行緊急補貨。
1.門店根據本店商圈、商品陳列面積,對該品類進行最佳陳列量二次修訂;
2. 信息數據專員對門店最佳陳列量修訂前、修訂后自動補貨修改率對比分析,對修改多的品項,發給對應門店詢問原因,梳理找到影響準確率的新原因。
小組不斷對補貨模型、補貨參數、業務流程進行優化調整,試運行一個月左右,自動補貨準確率穩定在90%。
step 3
全局推廣
試點結束后,試點小組總結經驗,結合實際業務,將全局推廣分為兩個階段:第一階段從綜超、精品超市、社區門店三種業態各選擇一家作為試點門店,完成不同業態門店的推廣。第二階段向集團所有門店進行推廣。
針對不同業態門店設置不同的階段目標,以綜超為例設置,整個實施周期計劃為四個月,每月量化執行考核目標,有問題及時調整。
為了達到上述階段的目標,結合試點運行的問題及處理方式,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集團性構建:
良性的商品結構
建立品類管理機制,以當前數據為基礎,設置每個品類的品項數;建立商品引入汰換機制,嚴格控制品項數;加強商品清場的管理。
準確的商品狀態
按照門店進行商品經營狀態的調整;啟用商品生命周期、季節性商品管理。
嚴謹的規采流程
完善優化現有補貨制度及流程;按店設置正確的最佳貨位量;調整庫存下限方案;完善供應商補貨參數。
完善的人員管理
門店配合維護最佳貨位量;規采人員配合調整補貨參數;品采人員配合控制品項數;信息人員提供相關報表及培訓。
自動補貨良好的應用效果夯實了麗達的管理基礎,一方面強化了庫存管控流程的標準化、規范化,在優化品類結構的同時,極大地提升了各部門的工作效率。另一方面,訂貨流程更加清晰、更加高效,降低了內部組織管理成本,使總部的品類管理策略得到有效保障,在集團層面可以更為行之有效的滿足全渠道銷售對于商品的需求。對于門店而言,可以更加專注于銷售和服務。
本次項目的成功為企業從根本上解決了庫存管理的難題,提高了效率,釋放了人力,優化了流程,也為企業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